From 詩歌晚會 |
第二,關於「一件美事」
欲更加瞭解這首詩歌的背景,可見:馬太福音第26章、馬可福音第14章、約翰福音第12章。從三處聖經才能較完整的熟悉整件事例。BLOG影音分享。
第三,關於「讓我佇立你背後」
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首詩歌的中文歌詞。這首詩歌的原詞(英文)是Howard Higashi弟兄寫的。BLOG影音分享。
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中英文的歌詞,中文版的歌詞雖然是翻譯的,但是翻譯的水準極高。可以說,翻譯後的中文歌詞在真理和修辭精練方面更勝原英文歌詞。如:1. 英文歌詞”On Your head and on Your feet”,中文翻譯則是按照「奉獻是為著主也是為著召會(主的身體)」的真理而翻譯成「為你身、你頭、你腳」如此使得歌詞的涵義加深了許多。2. 英文歌詞” Let me pour the ointment pure”;中文翻譯「從我玉瓶傾倒香膏」翻譯出了原詞沒有的玉瓶,而玉瓶一詞是相當有寓意的。3. 另外中文歌詞的「是的,我罪實在不可告,不配摸你,還妄想獻上香膏」和「愛深是因多得赦罪之故」等等都屬佳句,翻譯後的詞句都較英文原詞更加含蓄優美。
相較之下,英文歌詞就顯得較露骨、較為個人。但這也並非缺點,而是Howard Higashi揣摩那犯罪女人的心境,而有相當柔細的描繪。因為路加所記載的那個犯罪的女人,她當日的行徑就是這樣:不顧旁人眼光,只在乎主。就算在至親的門徒眼中,那女人的所作所為(女人……拿著盛滿香膏的玉瓶,站在耶穌背後,挨著他的腳哭,眼淚滴溼了耶穌的腳,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,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,把香膏抹上。)也令人仁吒舌。在英文歌詞中像是” I'm a sinner that toucheth You, A woman not worthy to anoint You.”、” Let me kiss them where the nails would pierce.”等等。這些都是中文部分沒有翻譯出來的地方。如果試著翻譯出來,大部分華人聖徒可能會覺得太過了,如:「不配膏你的女人」、「讓我親吻你那將被釘刺透的雙腳」。
這首詩歌的經節出處是:路加福音第7章。其實,我個人一直有個疑問,就是馬太福音第26章、馬可福音第14章以及約翰福音第12章所記載伯大尼的馬利亞膏主的事例,和這個犯罪的女人的事例是否是同一個。嘿嘿,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得到正面的答案,但是從這次結晶讀經第11篇關於馬利亞膏主的信息中,可以發現在摘要中,只有提到馬太、馬可和約翰的記載,但是沒有提到路加的事例。而在網路上的一些參考資料也指出這不是同一件事例。所以到底相不相同呢?我個人還是持保留態度。讓我們先跳脫經文史實的考究,在屬靈涵義上,這兩處是不同的。馬太、馬可和約翰記載的事例,重點在於聽懂主受死的預言,而「預先」為主傾倒一切;而路加記載的事例,重點則在「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,因為她愛的多;而那少得赦免的,愛的就少」。在兩處事例中,旁觀者的冷言冷語也是不同的:前者,旁觀的人批評這是「枉費」;而在後者,旁觀的人批評這犯罪的女人不配摸主。但是在屬靈經歷上,這兩者常是伴隨著,或者說在經歷奉獻時這兩者並不衝突:一方面在奉獻時,認識自己今成何等人,都是神恩,所以我主愛多不是因為我有何長,乃是主赦免的多;另一面,在奉獻時,也要像馬利亞一樣抓住機會,打破玉瓶,將上好的毫不保留的傾倒在主身上。
所以詩人在寫詩的時候,是以屬靈的經歷為重,並不受到經文史實的限制。Howard Higashi在寫這首詩歌,雖然絕大部分的真理來自路加第7章中犯罪的女人膏主的事例,但是在第四節” Let me kiss them where the nails would pierce.”則有”預先”膏主的意思。在中文歌詞方面,雖然沒有翻出上述「預先」膏主的辭句。但是每節都有「甘願枉費」一辭,而「枉費」是引自伯大尼的馬利亞膏主的事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